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

「雙殺」不一定是「雙殺打」,「雙殺打」又不一定是「雙殺」!



雙殺」不一定是「雙殺打」,「雙殺打」又不一定是「雙殺」!


剛剛看了一篇文章解釋甚麼是「雙殺打 (Ground into Double Play)」,文中有幾個例子,蠻有趣的,可以分享下。

定義:
雙殺 (Double Play / DP)
雙殺是在棒球比賽中, 一系列連貫防守動作造成兩名進攻球員同時出局。

雙殺打 (Ground into Double Play / GIDP ):
當以下情況發生, 擊球員會被記錄為雙殺打:
1. 少於2出局
2. 壘上至少有1位跑者是處於局殺狀態(forced)
3. 擊出內野滾地球, 引致至少2出局

一般個案:
例1.
0 out (0 出局), R1 (1壘有跑者)
滾地球到游擊手, 先傳2壘(1st out), 再傳1壘(2nd out)
DP: Yes, GIDP: Yes
經典的6-4-3

例2.
0 out, R1 & R2
滾地球到3壘手, 先踏3壘包(1st out), 再傳2壘(2nd out)
DP: Yes, GIDP: Yes

Video, 6-4-3
http://mlb.mlb.com/video/play.jsp?content_id=12948045



「雙殺」不是「雙殺打」:
例3.
0 out, R1
平飛球到2壘手(1st out), 再傳1壘, R1 來不及回壘 re-tag (2nd out)
DP: Yes, GIDP: No
因為不是滾地球

例4.
0 out, R2
滾地球到游擊手, 觸殺R2 (1st out), 再傳1壘 (2nd out)
DP: Yes, GIDP: No
因為不是局殺狀態(forced)


例5.
0 out, R1
3振了擊球手(1st out), R1 盜2壘, 捕手傳2壘刺殺(2nd out)
DP: Yes, GIDP: No
因為不是"擊出球", 更加不是滾地球

例6.
0 out, R1 & R2
滾地球到游擊手, 先傳1壘(1st out), R2 以圖搶home被刺殺
DP: Yes, GIDP: No
因為2nd out 不是局殺

「雙殺打」又不一定是「雙殺」
例7.
0 out, R1, R2, R3 (滿壘 loaded)
小飛球到3壘手(1st out), 先踏3壘包(2nd out), 再傳2壘(3 out), R3及R2均來不及回壘 re-tag
DP: No, GIDP: No, Triple Play: Yes

例8.
0 out, R1, R2, R3 (滿壘 loaded)
滾地球到3壘手, 先踏3壘包(1st out), 再傳2壘(2nd out), 最後傳1壘(3rd out)
DP: No, GIDP: Yes, Triple Play: Yes

Video:
Triple Play, 5-4-3
http://mlb.mlb.com/video/play.jsp?content_id=7594809

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

第17屆洲際盃 Day 1 - 最強的中華,意外的尼加拉瓜

難得去旅行撞正洲際盃,所以特別留多晚,可以睇3場比賽。

這兩天都會在台中洲際棒球場,因為中華隊和香港隊都主要在這裡比賽。

Game 1: 中華vs韓國

第一場是中華vs韓國,比賽前在7-11 check 過,所有內野門票早已沽清,所以我早了一個小時到球場,犧牲左沒看Rangers 擊敗 Yankees 的珍貴一刻。

門票只剩外野自由座,我選了最前排,方便放相機腳架,但我還是忘記了帶手套(剛剛幫朋友買了一隻新的!),所以沒有拿到紀念品。
(有2個homerun 落在我附近呢!)

有主場之利的中華隊,應該十分重視今次比賽,雖然我無睇開中華職棒,但單看投手的球速,已經有明顯的分野,中華隊的投手平均都有140km/hr, 而更有幾球達150, 其他我看過的球隊(包括日本,韓國),一般都只有130左右。

由於級數有別,中華隊其實是穩勝的,韓國隊的投手完全壓不了中華隊,我記憶所及韓國隊換了5,6個投手,第一局就已經換了1個。

但韓國隊的打擊能力亦不錯,這樣比賽才不至於一面倒,而且球場氣氛十分熱鬧,球迷non-stop 的打氣聲,吹號角聲,再加上觀眾席上的人浪,總算是一場有看頭的比賽。


問題球
比賽中有一個問題球,中華隊防守,1出局,韓國隊佔1壘,擊球手打出一個游擊方向滾地球,游擊手先傳2壘局殺1個,再想傳1壘的時候,可能因為runner的關係,球最後沒有送出,但umpire竟然判了進攻防礙,變成打擊者都出局,是個雙殺。韓國隊投訴無門,中華隊球迷則歡喜若狂呢!



Game 2: 日本vs尼加拉瓜
比賽開始之前,得知在另外一個球場(斗六),古巴大勝捷克18:0,我以為呢場比賽都應該是類似比數。

日本隊做事果然一絲不苟,賽前練習樣樣做到足,有軟體熱身,打擊練習,跑壘,防守,十分認真。相反遲遲都未見尼加拉瓜的球員熱身,原來d球員去晒觀眾席上的棒球用品攤位買東西... 即是shopping. 佢地個個都買得好開心,而我更"懷疑"有球員在比賽時立即用新買回來的防守手套添!

頭5局比賽是幾緊湊,好有追看性,雙方的投手都不太快,只有120-130, 尼加拉瓜的打擊力只屬一般,而偏偏日本的打擊者都好似"未入局",再加上雙方的守備都很穩定,所以比數沒有如相像般的拉開。

雖然日本最後以8:0取勝,但尼加拉瓜的戰力也不差,我個人覺得尼加拉瓜的投手比韓國的還要好,防守好穩定,比巴基斯坦高一班!(找巴基斯坦作比較,因為我覺得他們的膚色及樣子都很相似! :>)


Play of the day

日本隊防守,無出局,尼加拉瓜進佔一及二壘,尼加拉瓜好明顯想用SacBunt, 希望送runner到3壘,呢個時候日本隊的 catcher曾經兩次走入infield, "站立地"打signal, 當時我以為佢單純地想fielder in, 希望殺3壘,我只估中一半。原來佢打signal, 首先叫一壘手及三壘手衝前,扮晒接bunt, 但原來佢又叫投手 pitch out, 破壞了打擊者bunt波,之後catcher 接波後立即傳一壘(由二壘手補位),由於runner 一心想向前搶壘,所以離壘較遠,最後估唔到佢個目標原來係一壘runner. 呢招真高呢!


想知多d 呢個比賽,可以到:
http://ibaf2010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692758

2010年5月15日星期六

淺評公開賽章程 (男子組)

2010年度公開賽(男子組)終於有消息了,道聽途說,今年多了幾隊新隊伍,就連全港最大的打擊練習場的老細,都聲稱會紓尊降貴的到男乙作賽(他本人當然是甲組球員,兼香港代表啦!),似乎男乙賽事有一定程度的叫座力和吸引力呢!



這星期大家應正忙於來屆的集軍及位置安排,小弟就趁機再翻閱一下過往幾年的公開賽報名章程,藉此發下牙痕,以免這個blog荒廢得太久,乏人問津。

小弟一共找來2007-2010年,共4年的章程,原文可以在這裡下載。
(因為有些檔案在棒總網址已經找不到了!)
http://www.mediafire.com/?sharekey=d681e6491afd1ce3a0f2f20c509059d9eb216ce0e239b7dbea4ac78345cbe4ce
qrcode
或者用手機影低呢個QR Code,都可以架! :D

開賽日期
07-09年都是在5初開打,但今年就遲了一個月,要6月才開波,可能是今年亞洲盃剛巧在5月舉行,所以才順延一點。

參賽資格
07年以前是要年滿16歲才可參加成棒,08年下降到15歲,09年開始至今,14歲已經合資格了,明顯是想讓年青一代有更多的比賽機會,而亦可給納一些一直只打少棒的好手。似乎棒總十分認同,男乙賽事是讓"未來國手"一個合
的鍛鍊平台。

名額
男甲方面沒有太大的改變,一直維持5至6隊。男乙的球隊正在"高增長"中,07年有12隊,08-09年有14 隊,今年大幅度提升到20個名額。而章程亦都列明如果申請數目超出名額,上年參加隊伍會優先取錄,其餘名額則會以抽籤選出,這証明20隊應該是現有資源可容納的極限,因為就過往經驗,棒總是想盡量滿足各隊,讓更多人參與棒球活動。這次舉動亦可以視為,棒總想在"比賽場數"和"比賽質量"中取得一個平衡。

賽制及時限

這兩個因素,一向是各球隊最為關注的,因為大家都是消費者呢!
不知是甚麼原因,08年的比賽場數是出奇地少,更甚者是當年的甲組是沒有舉辦的,對於男子球員來說,可以形容為"Dark Age"。

至於每場的比賽時限略有改動,07-08年度是 120分鐘,90分鐘後,不再開新局。09年度將不開新局時限推後到100分鐘,這無疑是一項小進步,深受大部份球員所支持。
但今年又有更改,首循環時限只有90分鐘,還未知道不開新局時限,小弟估計是70-75分鐘左右,如是,首循環比賽的平均局數估計將會低於3局,而首循環只有4場比賽(聽說是20隊分4小組),個人認為這幾場比賽的重要性更勝於次循環,簡直如足球比賽中的"即時死亡,黃金入球"般,對於比較慢熱的球隊會較為不利。

除了比賽場數及時限,男乙賽事一向是以"9位打者"作賽的。在較低水平的賽事,這是可以十分有效地控制比賽在預定時間內完成。但到了次循環,在爭標組別中,這規則就變得有點兒拘謹,甚至乎有點兒小家,既然總會盃的1A 及2A賽事都已經棄用了這規則,男乙中較高水準的比賽似乎有需要考慮都棄用這規則了。

球員數目
07-08年, 每隊上限20人
09-10年, 每隊上限25人
球員數目上限由20人增至25人,這絕對是肯定了男子成棒的水準不斷的提高,已經和職棒看齊了。 :D

跨組比賽
09年度新引入的制度,讓一位球員可以在同一季內參加男甲及男乙賽事,這有效地增加了棒球的參與人次,更加增加了比賽的水準及可觀性,這被視為在成棒歷史中一個大躍進。
而為了保障男乙賽事不會有太多甲組球員下來"屈機",甲組球員在乙組作賽時,是不可以擔任投手或捕手的,這是大家所能理解及接受的。

不過今年這條規則有所改動,甲組球員同樣地可以一人分飾兩角,打甲組又打乙組(同樣地,在乙組作賽不可以擔任投手或捕手);但乙組球員則不可以參加甲組比賽。以小弟記憶所及,一般運動的聯賽都只會保護較低水平的組別,而容許個別人士「越級挑戰」,好讓年青選手有機會接觸更高層次的賽事,藉此磨練技術。但今年公開賽竟然背道而馳,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小弟未能理解的道理呢?

是因為甲組比賽場數一向比乙組少,要讓甲組球員有所補償?
是不想甲組水評下降,因而謝絕"未來好手"的「越級挑戰」?
又或者是大家都比較著重乙組賽事,所以只管提昇乙組的水準及可觀性,甲組則可以投閒置散呢? (不會吧!)

違規比賽
最後在附例中,發現了有以下一條是新的。

(10) 在球場上必須服從主裁判之指示及決定,各球員應保持運動員良好的紀律與體育精神;避免發生任何衝突。如若違規的球員或球隊,有可能受到扣除積分或停賽處分

好明顯是衝者上年的球場爭吵事件而來的,但不知道究竟每位球員有幾多"積分"呢?
扣了之後,有沒有任何行為可以增值呢? 如法庭的"社會服務令" 和 運輸處的 "駕駛改進課程"???

2010年1月6日星期三

運動上的黑暗面

去年12月,香港主辦首個國際性大型運動會,「東亞運動會」;香港運動員破紀錄的,取得26面金牌,及總共110面獎牌,政府形容這次是一項創舉,大成功。


香港得金牌的好消息,近年來越來越多,越來越密,但如果要數第一面大型運動會的金牌,應該是「車菊紅」在1986年漢城亞運的保齡球女單金牌。但,你又知唔知道,現在車菊紅已經絕跡於保齡球場呢?原來她不滿總會內有高層以權謀私,所以退役後,不再參與保總的任何職務,對保齡不再過問。球場上有光輝的一面,亦都有你可能不想知道的黑暗面。

壘球
棒球和壘球十分相似,所以在香港有好多人同時在玩棒球,亦有玩壘球。球員分別參加棒總和壘總所舉辦的比賽,好自然地會將雙方的聯賽作比較。
壘總歷史悠久,已創會70年,參與人口比較多,而且聯賽發展得比較成熟,以男子為例,A、B、C,3個級別,B及C,每級再分2小組(Gold 和 Blue),總共有5組,每組至少有10隊。
常則賽以單循環形式進行,定名次之後再打季後賽,以決定來年各組升、降之球隊。

人口多,球隊多,比賽場數多,其實大部份球員都好滿意壘總的安排,但唯獨有一項是十分神秘,甚至乎「詭異」的,就是季後賽的模式。
季後賽的目的是決定來年的升降隊伍,而季後賽的模式要等到常則賽快完結,及球隊的排名明朗化後才會公佈。是單方面的「公佈」,不設咨詢。以下是近幾年由C-Gold升上B-Blue的季後賽模式。

男子級別概況: (2009/10年度)
A grade - 14隊
B -Gold - 10隊
B-Blue - 10隊
C-Gold - 10隊
C-Blue - 10隊

C-Gold升上B-Blue的季後賽模式:
2005/06年度:
2個進升名額,不設季後賽,常則賽首2名直接升級

2006/07年度:
4個進升名額,C-Gold首4名及C-Blue首2名,打單循環,首4名直接升級
註: 既然有4個名額,這4個名額都應該從C-Gold的球隊中甄選,為何只有這一年有機會由C-Blue直接跳級升上B-Blue呢?

2008/09年度:
2個進升名額,C-Gold首5名打Double Elimination

註: 其實算公平,常則賽排名越高,就有越大機會升級

2009/10年度:
2個進升名額,C-Gold首8名打淘汰賽,最後兩強升級

註: 這是一個最不公平的模式,給人倒退的感覺
1. 10隊打常則賽,有8隊之多可以打季後賽,荒謬
2. 竟然是打淘汰賽,只要贏2場就可以升級,完全抹殺球隊在常則賽中的努力,更荒謬
3. 在常則賽中有高排名的隊伍,打淘汰賽都無任何優勢,第1名要賽第5名,反而第4名可以賽最弱的第8名,簡直是荒天下之大謬!

心水清的人,其實都知道發生甚麼事。季後賽的模式是想令某些球隊得到最大的利益,所以每年的模式都是要等待所有排名明朗化後才訂定。

棒球
荒謬的事情不只在壘球場上發生,棒球亦是!
最荒謬的賽事要首推最高水準的男子甲組,2007-2009這2年間,每一隊球隊只有5場比賽,24個月,只有5場比賽,則是平均4-5個月才比賽一次! 是不是越高水平,就越不需要比賽實戰呢?
很令人費解的情況,究竟主因是甚麼呢? 資源不足?球員不想比賽?棒總不想舉辦這個賽事?
很多,很多的問號,希望棒總高層真的可以正視這個問題。

其實另一件令人十分費解的,是棒總近年大力推動「總會盃」,投放大量資源於這個賽事。總會盃有3個級別,分別是T-ball、1A及2A。以1A為例,4隊參加,打5個循環,即是每一隊一年有15場比賽! 15場比賽不算很多,但相比於男甲的2年只有5場,這個差別就很驚人。
其實,我個人認為投放大量資源在小朋友身上是無可厚非的,他們都是未來的主人翁,沒有人會反對這項政策,問題是,資源是否用得其所呢?

剛剛過去的少珠盃,有6隊參加,其中一隊是從總會盃1A賽事中選拔出來的「香港A隊」,有2隊是從台灣及日本來的外隊,再加3隊是邀請Little League的日籍隊伍。
比賽最後成績,香港A隊包尾得第6。
請不要太苛刻,香港的棒球水準,和台灣及日本還有很大段距離,大家都明白。
但和另外3支Little League的隊伍比較呢? 都是相差很遠,是大比數的落敗,這究竟是甚麼原因呢?
1. 大家都是在香港接受教育,在香港成長,是日本的小朋友DNA先天有打棒球的優勢嗎?
他們球隊內都有華人,這不成立。

2. 是資源不足,他們的練習及比賽都比總會盃多嗎?
我不清楚,亦相信不是這個原因。

那麼答案乎之欲出,是訓練方法吧! 以我記憶所及,棒總未曾有過一位日籍教練,現在應該是放低成見,虛心的向東瀛請教,請教一了吧!

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

和歌山縣高校明星隊訪港 - 裁判員及記錄員工作坊

今次「和歌山縣」高校明星隊訪港,一行20至30人,除了有球員和教練外,還有裁判和記錄員。
訪港的主要節目應該是技術交流,可惜他們和港隊的友誼賽在工作日舉行,緣慳一面。
幸好他們有一節2小時的工作坊給裁判和紀錄員,如果你當日沒空出席,以下是小弟的記憶複製(brain dump) 。

上半部 - 裁判
1. 比賽目標時間為2小時
我記得日職棒將平均比賽時間設定為3小時15分鐘,而高校棒聯的目標則是2小時;9局比賽只用120分鐘,其實平均一局只有13分鐘,一局攻守合計有6出局,即是大約2分鐘要有1出局。呢一個目標訂得相當高,120分鐘在香港男乙一般只可以打到5-6局;而前年Little League APT的經驗,依我所記得應該可以打到7局多。

要達標,裁判有以下措施:
a. 投手練球數是6個(新)、3個(舊)
b. 如捕手因為剛完成打擊,需要時間穿護甲,投手會先和其實野手練球,而和捕手練球會減至1球
c. 最後一個練球後,捕手會傳2壘,再傳其他內野手,但最後一位內野手必須在原地回傳給投手
d. 擊球手必須在batter box 裡面觀看暗號,裁判會示意投手不可在擊球手未準備完前投球
e. 9局內,教練只有3次暫停,如有延長局,每一局可以多一個;教練可自由運用這3個暫停,就算在同一局內出現第2個暫停,教練都不需要換投手
f. 所有球員有場上都必須要「跑」

2. 好球區
其實大同小異,所有投球只要有一點點進入好球區,都視作為好球。
高中棒球的好球區會細一點,左、右及下的界限是一樣,唯獨是上界限的好球必須要整個球進入好球區
而小朋友的好球區會大一點,左及右的有一個球的廣大

3. 本壘的tag play
高中棒球不鼓勵捕手以身體阻擋跑壘員進壘,就算是捕手持球狀態,都不可以站在3壘與本壘的區域內作tag play,否則裁判會判「安全」。


下半部 - 記錄
1. Scoresheet 及 符號
Scoresheet 的格式及符號的種類和我們的差不多。

2. 一場公式比賽有3位記錄員
1位負責填客隊,1位填主隊,另外一位則會負責主、客雙方
在記錄的Judgement call的處理上(如安打或失誤),3位記錄員會即時作出一個共識,如有不同意見,會由較有經驗的一位作準,3張scoresheet上的內容應該是一致的。
每半局完結後會立即互相cross check內容及統計數字。
比賽完結後,大約需要30分鐘將整份scoresheet完成,包括統計數字。

3. 公眾傳播媒體
整份scoresheet會發放給傳媒,作公眾報導;如scoresheet上有手文之誤,傳媒會反映給記錄員,之後會再有一個修訂版本

高中棒球的主旨是「教育」及「鼓勵」,所以不會輕易判定為「失誤」,如野手接Foul fly時掉球, 一般都不會視為失誤。

如有錯漏,請多多包涵。